2016中国票房由热骤冷 影业证券化退烧_北京时间

2016中国票房由热骤冷 影业证券化退烧

市场由热骤冷,互联网巨头、传统影业和院线公司及资本市场同此凉热。

2016中国票房由热骤冷 影业证券化退烧

【北京时间原创 岳嘉】中国电影产业的2016在争论“影评权”的嘈杂声中落幕。

一年前,电影业界还在惊诧中国观众惊人的院线消费能力:2015全年,中国内地院线总票房达438.63亿,同比增长47%;一年后的今天,导演、编剧、影业公司掌门人都不得不面临差评和低分背后票房增幅收窄的市场骤冷: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同比增长3.73%。

周星驰贺岁喜剧《美人鱼》是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中唯一的“现象级作品”。该片在2016年初上映,携2015年余威,票房突破33亿元。但一年过去,排名第二的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仅录得12亿票房。

市场由热骤冷,互联网巨头、传统影业和院线公司及资本市场同此凉热。

票补退潮

由在线选座平台发起的票房补贴大战,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市场泡沫的源头。

猫眼电影完成了在资本层面上与光线传媒的融合,淘票票A轮融资17亿,微票儿C+轮融资30亿。2016年上半年,资金充裕的三大在线选座平台都进行了战略调整,票补从源头上得以减少。

起家于票补的微影时代(微信电影票)退出票补战略的脚步也迈得最快。拿到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后,旗下微票儿更名为娱票,另成立了投资和发行公司,主导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的宣发,年底又对《铁道飞虎》进行10亿保底;

猫眼电影则主导了《驴得水》和《你的名字。》的发行,正在从票务平台转型发行公司;2016年电影市场票补的大头出自阿里影业旗下的淘票票,2016年的单日出票量最高已经达到300万张。但阿里影业也在年底推出了首部作品《摆渡人》,又战略投资了博纳影业,转型升级看起来势在必行。

北京时间报道了院线拒绝票补的行业现象。中影星美院线11月底规定,各影院经理不得接受发行方提供的票补方案,该权限此前由各影院掌握,现在收归院线所有;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在6月的上海电影节上表示:“2016年《火锅英雄》就有网站找我们做票补,被拒绝了。《魔兽》我们也没有做票补。”

年度最大规模的票补投放也不顺利。猫眼电影发行《我不是潘金莲》向院线提出:首映日排片超五成,每张票最高返15.1元。但据北京时间了解,《我不是潘金莲》的票补是由猫眼和耀莱共同承担的,总体预算约9000万,实际投放到市场上的只有约4000万。

院线从欢迎票补到拒绝票补,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互联网售票采取的预售形式,促使影院进行排片,这实际上削弱了院线的话语权。”除了倒逼排片,在线选座减少了观众在影院的停留时间,导致影院非票营收减少。

票补带来的负面影响亦为行业所警觉。快鹿集团在电影《叶问3》的投资和发行中采用了比票补更粗暴的买票房手段——同影院签订包场协议,制造0观众的“幽灵场”,推高票房。一旦电影能够达到票房预期,相关的金融产品对赌协议都会兑现。

买票房的做假痕迹太过明显,票补和保底发行并存,也是另一条推高票房的隐蔽路径。“保底发行方会主动砸钱做票补,吸引观众入场,促使票房超过对赌线。”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北京时间记者,“表面上看票房和上座率高涨,实际上是发行方自掏腰包,进而利用超过保底预期的“高票房”在资本市场对赌中获利。”

2016年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禁止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主体通过制造虚假交易、虚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对违法者将根据情节奉、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

在票务平台转型、院线觉醒和票房监管趋紧的三重作用下,中国电影市场的疯狂票补在2016年退潮。

院线并购开启

根据艺恩智库提供的数据,从 2015 年 7 月到 2016 年 7 月,中国新增银幕数为 8407 块,影院数却从5408家激增至7050家,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影院数量的增加和票房的走低导致单影院的票房产出下降幅度达到了6.8%。院线大吃小的并购趋势已经显而易见。

2016年2月,万达院线发布公告,宣布收购大连奥纳,并将6家奥纳影城一并纳入麾下。8月24日,万达院线与韩国CJ集团达成战略合作,CGV影院将加盟万达院线,同时双方就映前广告代理、4DX影院建设等事项开展合作。

大地院线在2016 年新增影院 50 家,新增银幕 311 块,是目前全国影院数量、银幕数最多的院线。

传统的影业公司也进入了院线并购的大潮中。

2016年初,完美世界收购了今典旗下的217家影院,这堪称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院线并购。

2016年10月,博纳影业集团与新华联控股2签署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地产商新华联控股出资 1.5 亿元人民币,将与博纳影业集团在影视院线方面展开积极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有院线资源的博纳已经尝到了甜头,凭借自己手中的35座影院,《湄公河行动》首日排片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挺过了危险期,逆袭录得10亿。在该片票房TOP100影院的榜单中,博纳品牌占比23%。

10月16日,中国电影集团收购大连华臣影业集团有限公司70%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持有大连华臣70%股权。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大连华臣旗下拥有15家影城,运营近12年,覆盖东北主流城市。

老牌影业公司华谊兄弟遭遇了缺少院线资源的尴尬。在《我不是潘金莲》发行中,华谊因此前与万达结怨,遭遇了低排片的不利局面,最终票房低于5亿的保底预期。华谊兄弟这一年也在扩张院线资源,根据华谊兄弟半年报,此前华谊建造华谊影城(苏州)有限公司以及海南观澜湖华谊冯小刚文化旅游实业有限公司,先后投入现金1.3亿元以及3000万元。据华谊兄弟2016年三季报,截至报告期末,已开业的影院总数量已达到 17 家,分别位于重庆、武汉、合肥、哈尔滨、沈阳、上 海、咸宁、北京等城市。

在互联网影业公司中,参与院线重资产投资的案例并不多,但阿里影业的动作也堪称大手笔。

2016年前6个月,阿里陆续花了约21亿投资大地影院和博纳影业。6月份,又认购了大地影院10亿的可换股债券,紧接着8月份又用了1亿元收购了影院运营商杭州星际80%的股权,并计划接下来投入至少10亿继续推进星际影院的业务发展。

院线并购,砸钱只是开始。业内人士分析,影片放映的毛利率常态下很难突破20%,所以毛利率达到60%左右的广告及衍生品收入就成了各家院线增加营收的重头戏。但如何整合现有业务,提升观众的场景消费意愿,使影院抛弃单纯的终端渠道角色,也是规模化院线需要考虑的问题。

影业证券化退烧

2015年A股市场涉及影视相关并购超70多起,涉及资本2000亿元。但是到了2016年,各种预期纷纷落空,市场环境发生转变,反应到A股股价上,影视股成为下跌重灾区,除了华谊和光线等龙头股之外,其它个股也有不同程度下跌。新文化跌逾50%、奥飞娱乐、万达院线、北京文化等跌幅均超40%。

随着中国电影总票房增速的放缓,上市公司以天价估值并购影视公司的热情正在降温。2016年,已有数例影视并购选择终止,包括万达院线终止收购万达影业,暴风集团终止收购稻草熊影业,唐德影视终止收购爱美神文化公司等,永乐影视因业绩下滑借壳失败,乐视影业也因2016年业绩承诺大概率不达预期而延迟重组。此外,共达电声放弃41.2亿元100%收购春天融合和乐华文化;北京文化放弃5亿元并购聚合影联。

证券市场环境刮起监管风暴,以影视公司为代表的娱乐业成为这轮监管风暴的焦点,借壳(卖公司)、并购(买公司)当中对标的资产充满想象力的估值、对标的公司预期利润的疯狂对赌,再配上令人根本无法捉摸的明星证券化,这一些市场风险都引发了监管趋紧。

7月中旬,深交所对从事广播电影电视业务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提出了新的披露要求,包括对票房收入背后的营业收入的披露、对与演职人员的合作进行具体的披露。

前者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与其他投资方的分账比例,这一修订指向天价对赌;后者则要求披露包括双方具体的合作方式、授权事项、排他性条款等,这一修订针对绑定明星的高溢价做法。

有分析指出,证监会的策略正在帮助影视行业挤出泡沫。泡沫破灭,中国电影市场正在还原其本来面目。从明星资本化和票房高企的幻境中觉醒,热钱退场,资本市场整体回归到看业绩的价值投资状态。从票房市场看,各家影业公司都没能在2016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保底发行几乎全败。 在单个公司增长层面,乐视影业最为突出,2016年的票房增长率达到了72.5%;光线影业2016年的票房增长率达到35.9%,博纳影业2016年的票房几乎与去年持平,票房增长率为3.5%;华谊兄弟影业2016年票房增长率为-58.2%,万达影视2016年的票房增长率为-75.9%,票房波动较大。年内保底发行模式几乎全败,也从侧面反映了业内对票房市场的降温始料未及。

票房大起大落、资本快进快出,2015-2016年可谓中国影业的动荡期。2017年,各大影业公司、院线及互联网票务平台都将迎来价值考验,影视IP如何进行可持续运营?院线如何摆脱票房依赖?票务平台怎样聚拢核心影视资源?这些问号将在行业冷静期一一浮出水面。

2016中国票房由热骤冷 影业证券化退烧

市场由热骤冷,互联网巨头、传统影业和院线公司及资本市场同此凉热。

2016中国票房由热骤冷 影业证券化退烧

【北京时间原创 岳嘉】中国电影产业的2016在争论“影评权”的嘈杂声中落幕。

一年前,电影业界还在惊诧中国观众惊人的院线消费能力:2015全年,中国内地院线总票房达438.63亿,同比增长47%;一年后的今天,导演、编剧、影业公司掌门人都不得不面临差评和低分背后票房增幅收窄的市场骤冷: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同比增长3.73%。

周星驰贺岁喜剧《美人鱼》是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中唯一的“现象级作品”。该片在2016年初上映,携2015年余威,票房突破33亿元。但一年过去,排名第二的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仅录得12亿票房。

市场由热骤冷,互联网巨头、传统影业和院线公司及资本市场同此凉热。

票补退潮

由在线选座平台发起的票房补贴大战,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市场泡沫的源头。

猫眼电影完成了在资本层面上与光线传媒的融合,淘票票A轮融资17亿,微票儿C+轮融资30亿。2016年上半年,资金充裕的三大在线选座平台都进行了战略调整,票补从源头上得以减少。

起家于票补的微影时代(微信电影票)退出票补战略的脚步也迈得最快。拿到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后,旗下微票儿更名为娱票,另成立了投资和发行公司,主导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的宣发,年底又对《铁道飞虎》进行10亿保底;

猫眼电影则主导了《驴得水》和《你的名字。》的发行,正在从票务平台转型发行公司;2016年电影市场票补的大头出自阿里影业旗下的淘票票,2016年的单日出票量最高已经达到300万张。但阿里影业也在年底推出了首部作品《摆渡人》,又战略投资了博纳影业,转型升级看起来势在必行。

北京时间报道了院线拒绝票补的行业现象。中影星美院线11月底规定,各影院经理不得接受发行方提供的票补方案,该权限此前由各影院掌握,现在收归院线所有;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在6月的上海电影节上表示:“2016年《火锅英雄》就有网站找我们做票补,被拒绝了。《魔兽》我们也没有做票补。”

年度最大规模的票补投放也不顺利。猫眼电影发行《我不是潘金莲》向院线提出:首映日排片超五成,每张票最高返15.1元。但据北京时间了解,《我不是潘金莲》的票补是由猫眼和耀莱共同承担的,总体预算约9000万,实际投放到市场上的只有约4000万。

院线从欢迎票补到拒绝票补,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互联网售票采取的预售形式,促使影院进行排片,这实际上削弱了院线的话语权。”除了倒逼排片,在线选座减少了观众在影院的停留时间,导致影院非票营收减少。

票补带来的负面影响亦为行业所警觉。快鹿集团在电影《叶问3》的投资和发行中采用了比票补更粗暴的买票房手段——同影院签订包场协议,制造0观众的“幽灵场”,推高票房。一旦电影能够达到票房预期,相关的金融产品对赌协议都会兑现。

买票房的做假痕迹太过明显,票补和保底发行并存,也是另一条推高票房的隐蔽路径。“保底发行方会主动砸钱做票补,吸引观众入场,促使票房超过对赌线。”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北京时间记者,“表面上看票房和上座率高涨,实际上是发行方自掏腰包,进而利用超过保底预期的“高票房”在资本市场对赌中获利。”

2016年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禁止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主体通过制造虚假交易、虚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对违法者将根据情节奉、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

在票务平台转型、院线觉醒和票房监管趋紧的三重作用下,中国电影市场的疯狂票补在2016年退潮。

院线并购开启

根据艺恩智库提供的数据,从 2015 年 7 月到 2016 年 7 月,中国新增银幕数为 8407 块,影院数却从5408家激增至7050家,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影院数量的增加和票房的走低导致单影院的票房产出下降幅度达到了6.8%。院线大吃小的并购趋势已经显而易见。

2016年2月,万达院线发布公告,宣布收购大连奥纳,并将6家奥纳影城一并纳入麾下。8月24日,万达院线与韩国CJ集团达成战略合作,CGV影院将加盟万达院线,同时双方就映前广告代理、4DX影院建设等事项开展合作。

大地院线在2016 年新增影院 50 家,新增银幕 311 块,是目前全国影院数量、银幕数最多的院线。

传统的影业公司也进入了院线并购的大潮中。

2016年初,完美世界收购了今典旗下的217家影院,这堪称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院线并购。

2016年10月,博纳影业集团与新华联控股2签署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地产商新华联控股出资 1.5 亿元人民币,将与博纳影业集团在影视院线方面展开积极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有院线资源的博纳已经尝到了甜头,凭借自己手中的35座影院,《湄公河行动》首日排片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挺过了危险期,逆袭录得10亿。在该片票房TOP100影院的榜单中,博纳品牌占比23%。

10月16日,中国电影集团收购大连华臣影业集团有限公司70%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持有大连华臣70%股权。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大连华臣旗下拥有15家影城,运营近12年,覆盖东北主流城市。

老牌影业公司华谊兄弟遭遇了缺少院线资源的尴尬。在《我不是潘金莲》发行中,华谊因此前与万达结怨,遭遇了低排片的不利局面,最终票房低于5亿的保底预期。华谊兄弟这一年也在扩张院线资源,根据华谊兄弟半年报,此前华谊建造华谊影城(苏州)有限公司以及海南观澜湖华谊冯小刚文化旅游实业有限公司,先后投入现金1.3亿元以及3000万元。据华谊兄弟2016年三季报,截至报告期末,已开业的影院总数量已达到 17 家,分别位于重庆、武汉、合肥、哈尔滨、沈阳、上 海、咸宁、北京等城市。

在互联网影业公司中,参与院线重资产投资的案例并不多,但阿里影业的动作也堪称大手笔。

2016年前6个月,阿里陆续花了约21亿投资大地影院和博纳影业。6月份,又认购了大地影院10亿的可换股债券,紧接着8月份又用了1亿元收购了影院运营商杭州星际80%的股权,并计划接下来投入至少10亿继续推进星际影院的业务发展。

院线并购,砸钱只是开始。业内人士分析,影片放映的毛利率常态下很难突破20%,所以毛利率达到60%左右的广告及衍生品收入就成了各家院线增加营收的重头戏。但如何整合现有业务,提升观众的场景消费意愿,使影院抛弃单纯的终端渠道角色,也是规模化院线需要考虑的问题。

影业证券化退烧

2015年A股市场涉及影视相关并购超70多起,涉及资本2000亿元。但是到了2016年,各种预期纷纷落空,市场环境发生转变,反应到A股股价上,影视股成为下跌重灾区,除了华谊和光线等龙头股之外,其它个股也有不同程度下跌。新文化跌逾50%、奥飞娱乐、万达院线、北京文化等跌幅均超40%。

随着中国电影总票房增速的放缓,上市公司以天价估值并购影视公司的热情正在降温。2016年,已有数例影视并购选择终止,包括万达院线终止收购万达影业,暴风集团终止收购稻草熊影业,唐德影视终止收购爱美神文化公司等,永乐影视因业绩下滑借壳失败,乐视影业也因2016年业绩承诺大概率不达预期而延迟重组。此外,共达电声放弃41.2亿元100%收购春天融合和乐华文化;北京文化放弃5亿元并购聚合影联。

证券市场环境刮起监管风暴,以影视公司为代表的娱乐业成为这轮监管风暴的焦点,借壳(卖公司)、并购(买公司)当中对标的资产充满想象力的估值、对标的公司预期利润的疯狂对赌,再配上令人根本无法捉摸的明星证券化,这一些市场风险都引发了监管趋紧。

7月中旬,深交所对从事广播电影电视业务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提出了新的披露要求,包括对票房收入背后的营业收入的披露、对与演职人员的合作进行具体的披露。

前者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与其他投资方的分账比例,这一修订指向天价对赌;后者则要求披露包括双方具体的合作方式、授权事项、排他性条款等,这一修订针对绑定明星的高溢价做法。

有分析指出,证监会的策略正在帮助影视行业挤出泡沫。泡沫破灭,中国电影市场正在还原其本来面目。从明星资本化和票房高企的幻境中觉醒,热钱退场,资本市场整体回归到看业绩的价值投资状态。从票房市场看,各家影业公司都没能在2016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保底发行几乎全败。 在单个公司增长层面,乐视影业最为突出,2016年的票房增长率达到了72.5%;光线影业2016年的票房增长率达到35.9%,博纳影业2016年的票房几乎与去年持平,票房增长率为3.5%;华谊兄弟影业2016年票房增长率为-58.2%,万达影视2016年的票房增长率为-75.9%,票房波动较大。年内保底发行模式几乎全败,也从侧面反映了业内对票房市场的降温始料未及。

票房大起大落、资本快进快出,2015-2016年可谓中国影业的动荡期。2017年,各大影业公司、院线及互联网票务平台都将迎来价值考验,影视IP如何进行可持续运营?院线如何摆脱票房依赖?票务平台怎样聚拢核心影视资源?这些问号将在行业冷静期一一浮出水面。

北京时间客户端